| 蔡龍九 | 「天道性命相貫通」如何說明?從牟宗三先生批判朱子「無逆覺體證」談起 | |
| 陳振崑 | 王船山「以心著性」、「心統性情」的當代道德義涵 | |
| 陳孟熙 | 「恐怖的弔詭」之美學與電影哲學研究 | |
| 陳欣白 | 價值定向與知行合一—從康德的理性批判論王陽明思想中的致知概念 | |
| 傅皓政 | 死亡哲學:個人同一性與死亡的本質 | |
| 古秀鈴 | 語質與具身:論抽象概念與概念隱喻 | |
| 吳豐維 | 抵抗的概念:抵抗作為權利與義務之分析 | |
| 陳振崑 | 明清之際王船山理欲合一論的當代道德義涵 | |
| 何畫瑰 | 柏拉圖中的語言再現與藝術再現 | |
| 吳豐維 | 自由的德性:寬容、尊重與肯認 
 | |
| 蔡龍九 | 「道德純粹性」之考察-以劉蕺山《人譜》為核心 | |
| 傅皓政 | 死亡與永生的辯證 107-2410-H-034-051- | |
| 古秀鈴 | 概念的本質與建構研究 : 一個以語質為基的模型 | |
| 吳豐維 | Parfit與Korsgaard論規範性 | |
| 蔡龍九 | 高攀龍對王學修正的相關談論及其思想定位(II) | |
| 蔡龍九 | 高攀龍對王學修正的相關談論及其思想定位 | |
| 傅皓政 | 死亡之對稱論證 | |
| 蔡龍九 | 論荀子「感」與「善」之關聯(二) | |
| 吳豐維 | 政治受苦的倫理及其結構:一個列維納斯觀點的研究 | |
| 曾春海 | 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經典詮釋法之對比研究─以王弼、郭象和朱熹、王陽明心性論為主題 | |
| 蔡龍九 | 論荀子「感」與「善」之關聯 | |
| 何畫瑰 | 柏拉圖中的藝術與錯覺 | |
| 傅皓政 | 複合信念變遷與知態牢固性 | |
| 吳豐維 | 常民道德及其哲學意涵:一個實驗哲學的本土初探 | |
| 何畫瑰 | 再現的技藝:柏拉圖美學中「技藝」概念的轉化 | |
| 古秀鈴 | 真之條件語用學: 語意調節研究 | |
| 傅皓政 | 知態邏輯與知識論 | |
| 姚富全 | 論佛教倫理(學)以緣起法為闡述基礎的問題 | |
| 蔡龍九 |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的再研議 | |
| 古秀鈴 | 極小命題之語意基礎 | |
| 曾春海 | 當代中國哲學史(1900~2000年) | |
| 古秀鈴 | 語意理論與可及原則 | |
| 蔡龍九 | 顧憲成、高攀龍對「朱陸王異同」看法之比較 | |
| 洪嘉琳 | 通於《莊子》:意象基模及其哲學義蘊 | |
| 何畫瑰 | 柏拉圖美學中的「知覺」與「慾望」(II-II) | |
| 何畫瑰 | 柏拉圖美學中的「知覺」與「慾望」(II-I) | |
| 吳豐維 | 道德建構論與道德事實:康德、羅爾斯、哈伯瑪斯 | |
| 傅皓政 | 概念轉向─威廉森的知識論進路(III-I) | |
| 陳鼓應 | 金岳霖與方東美形上學的理論建構 | |
| 曾春海 | 竹林七賢的精神世界 | |
| 陳鼓應 | 嚴復之自由平等精神與道家母體文化之結合 | |
| 傅皓政 | 概念的優先性:「真」與「知識」 | |
| 陳鼓應 | 道家思想與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