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博士論文

編號 年度 論文題目 作者 指導老師
D001  70  休姆倫理思想研究 黃慶明 趙雅博
D002  70  總統蔣公人生哲學思想之研究 葉有福 陳立夫/秦孝儀
D003  70  羅素真理說研究 陳正堂 羅   光
D004  70  孟子教育思想體系與批判 滕春興 羅   光
D005  71  易經倫理思想研究 黃成權 羅   光
D006  71  竺道生思想研究 劉貴傑 周紹賢
D007  71  晚明理學思想之演變 陳福濱 羅   光
D008  71  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 何國銓 羅   光 
D009  71  宋永明延壽宗教論與根識境之探討 孔維勤  羅   光/印    順
D010  72  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王邦雄
D011  72  魏晉清談及其題名之研究 林顯庭 巴壺天
D012  72  老子「無」的哲學研究 黃漢光 王邦雄
D013  73  王充思想研究 黎惟東 高懷民
D014  73  王陽明與康德哲學的比較研究 鄭基良 高懷民
D015  73  湯恩比世界史觀之研究 周林靜 羅   光/黎東方
D016  73  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 何   乾 羅   光
D017  73  懷海德「實際事物」理論探討 楊士毅 羅   光
D018  74  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 游祥洲 羅   光/印  順
D019  74  從禮看宇宙與人生 歐陽煦 趙雅博
D020  74  董仲舒思想述評 孫長祥 羅   光
D021  74  普照禪之研究 李泰敬 程兆熊/楊白衣
D022  74  領袖軍事哲學思想之探微 顏廷璽 蔣緯國
D023  75  周公禮樂之研究 汪中興 黃振華/程兆熊
D024  75  奎普基直接指涉理論之研究 高書晚 趙雅博
D025  75  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 高柏園 王邦雄
D026  75  陽明哲學之研究 鄭勝元 程兆熊
D027  75  春秋大義價值標準之研究 吳蓮慶 高懷民
D028  76  從「心」論中國哲學基本型態之開展 陳英善 程兆熊
D029  76  中國格義佛教之研究 蘇順子 高懷民
D030  77  老子之軍事思想 前田一可 高懷民
D031  77  陽明「良知」--概念的形成及其意義之探討 李明漢 牟宗三
D032  77  王弼易研究 金周昌 高懷民/金忠烈
D033  77  荀子思想研究 劉騰昇 趙雅博
D034  77  康有為哲學思想研究 柳香秀 程兆熊
D035  78  柏格森生命哲學與易經生命哲學比較研究 孔令信 趙雅博
D036  78  老子論「道與人之關係」 李漢相 沈清松
D037  78  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 金學權 高懷民
D038  78  先秦道家支派之綜合研究 金東洙 王邦雄
D039  79  市民社會與國家關係之研究
--論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之異同
戚國雄 沈清松
D040  79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 孫富支 牟宗三
D041  79  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 李志勇 王邦雄
D042  79  易經哲學中人與道德理念之研究 鄭炳碩 高懷民
D043  79  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 蕭振邦 王邦雄
D044  79  周易繫辭傳疏證 王新華 胡自逢
D045  80  知識與證成 林金木 林正弘
D046  80  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 吳進安 高懷民
D047  80  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 楊慶豐 高懷民
D048  80  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研究 王祥齡 高懷民
D049  81 「性即理」和「心即理」比較--以朱子、陽明為主 朴基龍 程兆熊
D050  81 莊子外篇與內雜篇比較研究 黃漢青 王邦雄
D051  81 道德判斷可普遍性之研究 簡國榮 沈清松
D052  82 老子存有論 趙衛民 王邦雄
D053  82 易經哲學中人之研究--以人之自律擴大過程為中心 金聖基 高懷民
D054  83 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 孫邦盛 王邦雄
D055  83 程明道思想之研究 林日盛 王邦雄
D056  83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 郭朝順 李志夫
D057  84 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 周大興 曾春海
D058  84 從理學到心學之發展看王陽明哲學特色 田炳述 楊祖漢
D059  84 從朱子思想中之「天人架構」闡論其義理脈絡 尹元鉉 蔡仁厚
D060  84 從圓教範型論道家思想之開展 顏國明 王邦雄
D061  85  清辨二諦思想之研究 曹志成 李志夫
D062  85 從天台圓教論儒家心學建立圓教的可能性 王財貴 蔡仁厚
D063  85 唐‧湛然《金剛錍》的「無情有性」論之研究 金希庭 李志夫
D064  85 《淮南子》哲學之研究: 以道、氣、人為核心的展開 陳德和 王邦雄
D065  86 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
項以張載、朱熹與王守仁為典型的分析
陳一峰 袁保新
D066  86 唐君毅先生詮釋孟子學之系統研究 蘇子敬 程兆熊
D067  86 論惡、自我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呂格爾(Paul Ricoeur)前期(1950-1969)主體存有學之研究
柯志明 沈清松
D068  87  《禮記》中的人觀 林文琪 張永儁
D069  87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 林志欽 李志夫
D070  88  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
--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莊子》文本重述
歐崇敬 姜允明
D071  88  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 陳一標 李志夫
D072  88  唯識的三性與二諦 蔡伯郎 李志夫
D073  89  孔孟天論之歷史省察及當代詮釋 唐經欽 楊祖漢
D074  89  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 元弼聖 李志夫
D075  89  曹溪唐禪之「心性」意涵探究 張國一 李志夫/張永儁
D076  89  王船山禮學研究 陳章鍚 曾昭旭
D077  89  《禮記 樂記》之道德形上學研究 王    菡 蔡仁厚
D078  89  真理語意論與實在論 林景銘 林正弘
D079  89  釋聖嚴禪學思想之研究 辜琮瑜 李志夫
D080  90  塞尚晚年的藝術詮釋與柏格森哲學研究 尤昭良 沈清松
D081  90  朱陸異同
--以「心與理」、「心與物」兩個向度為主軸所作的探索
王大德 蔡仁厚
D082   90  宋儒「默契道體」的基本存有論
--自哲學始基點之定立與證成
范良光 蔡仁厚
D083  90  儒學中有關「天命流行」一義之探討 鄧秀梅 楊祖漢
D084  90  僧肇中觀思想研究 李明芳 李志夫
D085  91  台灣社會宗教現象的哲學省思
--宗教信仰之法律規範的可能性探討
李崇信 王邦雄
D086  91  意境與形式--以張大千的繪畫為例論中國繪畫的藝術哲學 陳麗華 沈清松
D087  91  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 邱茂波 楊祖漢
D088  92  郭店楚簡的天道思想 謝君直 袁保新
D089  92  禪宗美學研究 曾議漢 姜允明
D090  92  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之研究 劉謹銘 高懷民
D091  93  物理主義心物一元論
--類顏色視覺神經系統模擬邏輯電路研究
陳啟聖 黃慶明
D092  93  陳獻章哲學研究 曾明泉 姜允明
D093  93  虛擬世界之人性思維--科技與人文的出路 賈忠婷 黃慶明
D094  94  錢穆「孔學」之思想研究--以《論語新解》為核心而開展 許炎初 姜允明
D095  94  從郭象成玄英思想探究玄學重玄學思想的轉折與演變 羅翌倫 姜允明
D096  94  先秦藝術哲學理論脈絡之發展與解析 黃淑基 姜允明
D097  94  方東美藍圖機體思想研究 張訓義 姜允明
D098  94  《禪林寶訓》研究 林素瑜 李志夫
D099  94  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 李建興 黎惟東
D100  94  莊子生死哲學對生死教育意義之研究 許雅芳 紀潔芳
D101  94 胡五峰心性論之研究 金根郁 楊祖漢
D102  94 環境倫理:德行論的探究 楊勝欽 蕭振邦
D103  95 王充與荀子天論比較之研究 馮曉馨 黎惟東
D104  95 王龍溪「見在良知」說研究 高緯謙 王邦雄
D105  96 王充與荀子天論比較之研究 葉淑茵 姜允明
D106  96 莊子氣概念之研究 陳靜美 王邦雄
D107  96 「法體」與「時間」關係之研究
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之論辯為主
陳世賢 李志夫
D108  97 《韓非子》政治思想研究 王億仁 張永儁/孫長祥
D109  97 道德經『道』的開放性 馬    強 葉海煙/石朝穎
D110  97 休謨的藝術鑑賞理論 陳韻如 林照田
D111  97 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 王繼華 張永儁
D112  97 基督宗教政教觀評析
--以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為基點的六種政教觀
錢玉舜 石朝穎/鄭志明
D113  97 羅近溪實踐哲學研究 魏美瑗 王財貴
D114  98 王夫之歷史文化進路之人性論之研究 簡合慶 張永儁
D115  98 理性藝術論-劇場辯證和實例 朱振威 林照田/周靜家
D116  99 吉藏與智顗法華思想之比較研究 陳金輝 李志夫/曾春海
D117  99 中國哲學分析化的嚐試--以胡適為例 孫中曾 林照田/黃進興
D118  99 孔子與老子對道德禮治之比較研究 陳碧苓 石朝穎/鄭志明
D119 100 莊子與阮藉、嵇康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 沈雅惠 曾春海
D120 100 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 李錫佳 張永儁
D121 100 臺灣漢人宗教神話與儀式之哲學省察---
以《易》《老》《莊》之「天」「地」「人」「鬼」「神」概念為核心
蘇何誠 石朝穎/鄭志明
D122 100 王船山與熊十力易學比較 蘇星宇 張永儁
D123 100 勞思光宋明儒學方法論辨析 林宏仁 張永儁/杜保瑞
D124 100 王船山《四書》詮釋之研究─以內聖外王開展之 覃明德 曾春海
D125 100 論休謨的懷疑論—從知識論的觀點 黃偉雄 林正弘
D126 101 存在主義的生死觀研究 覃  宇 石朝穎
D127 101 老莊道論比較研究 張修文 張永儁/曾春海
D128 102 從董仲舒和王充探究漢代義利之辨的演變及其義涵 王真諦 張永儁
D129 102 鑑賞書法的哲學觀點之研究-以《莊子》與六朝書論為重心 陳慧玲 張永儁
D130 102 唐宋觀音形神美之研究-以龍門石窟與大足石刻為例 郭益悅 曾春海
D131 103 《莊子》至德之人的教育觀 廖宣怡 曾春海
D132 103 《莊子》的生態美學與當代反思 張雍銘 石朝穎
D133 104 莊子的生命哲學及生命教育 楊智惠 石朝穎
D134 104 理查‧羅蒂的教化哲學 蘇益慶 石朝穎
D135 104 再現與觀看—貢布里希對古德曼論圖像感知問題的回應 馬靜茹 何畫瑰
D136 104 朱熹論「樂」哲學之研究 柯玉雪 張永儁
D137 104 「一心不亂」與「念佛往生」的捨報義諦-以《印光大師全集》、《道證法師文集》為主要線索 蔡金源 曾春海
D138 105 從尼采的生命哲學論虛無與價值 游智偉 石朝穎
D139 105 從商業倫理探討台灣食品安全問題—以頂新案為例 李其樺 石朝穎
D140 105 歷史、預測與實踐--論預測行為的責任原則 陳弘智 石朝穎
D141 105 儒學與基督宗教「倫理議題」之對比、共容研究──以《孟子》與《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為例 陳恩迪 曾春海/葉海煙
D142 105 黃老道家和文景之治 廖書賢 曾春海
D143 105 「藝術轉化」的過程與實踐—以繪畫、詩歌的創作教學為例 郭淑玲 石朝穎
D144 106 《壇經》「自性」之文獻學研究 林秀娟 石朝穎
D145 106 朱光潛與宗白華的意境之對比研究—以中西比較美學為考察進路 沈美華 曾春海
D146 106 中國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從先秦到宋代山水畫論為據 袁光明 曾春海
D147 107 從「牧民權力」到「現代治理術」的權力系譜學批判──關於傅柯的系譜學考察 黃子軒 曾慶豹/何畫瑰
D148 107 儒家文化在現代的處境與出路—以牟宗三、勞思光的論述為主軸 吳景玄 黎惟東/杜保瑞
D149 108 荀子的人觀─以社群倫理為核心的探究 葉冰心 曾春海
D150 108 從公民教育的哲學基礎反思臺灣高中公民教育的實踐—以課綱中公民不服從為例 閔   懿 黃藿